院长寄语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院长寄语 ->

院长寄语

以语言为桥,向未来同行

—— 致语言文化学院全体师生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当语言文化学院的铭牌在校园里亮起,我们正站在一个特殊的起点上。作为学院首任院长,我既为接过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而心潮澎湃,更因能与大家共赴新程而满怀期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们共同的“根”与“远方”。

回望来时路,我们脚下的土壤早已滋养出深厚的学术根基。从1992年公共外语教研部为全校埋下外语教育的种子,到外国语学院深耕专业语言教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锻造传媒素养、俄语教师团队搭建经贸沟通桥梁,三十余年的积累,不是散落的片段,而是凝聚成“守正创新、融通致远”的精神脉络。如今四股力量汇聚,我们接过的不仅是学科的接力棒,更是一代代教育者对“立德树人”的执着坚守。

为何要走“融合”之路?这不是简单的机构调整,而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今天的世界,既需要能精准传递信息的“语言使者”,更需要能讲清中国财经故事的“传播者”;既需要深耕区域文化的“研究者”,更需要能推动国际合作的“实践者”。我们整合资源,是要打造“外语+财经+传播”的特色培养体系,让英语专业的同学懂传播、新闻专业的同学通外语,让每颗种子都能在交叉土壤里扎根生长。

面向未来,我们该成为怎样的“语言文化人”?我想和大家约定三个方向:

其一,筑牢根基。语言的魅力在精准,传播的力量在深刻。无论是外语专业的“听说读写译”,还是新闻专业的采写编评摄”,都需要下“慢功夫”。我们会通过晨读计划、技能竞赛、导师制,让每个同学都练就“真本事”。

其二,勇跨边界。曾经,我们的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乡村振兴的财经故事,被国际媒体转载——这就是跨界的力量。未来,跨学科选修课、融合工作坊将常态化,让广告学同学为国际项目做推广,让俄语专业同学为跨境报道当翻译,让竞争力在交叉点上生长。

其三,肩有担当。作为语言文化学习者,既要“读懂世界”,更要“讲好中国”。我们会搭建更多实践平台:从东北亚博览会的服务到“一带一路”财经翻译项目,从课程思政案例到国际竞赛舞台,让大家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成长。

亲爱的老师们,学院的未来藏在你们的教案里、课堂中。期待我们成为教学改革的先锋,让外语课融入财经案例,新闻课对接国际视角;成为学科交叉的纽带,让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融媒体平台成为创新实验室;成为学生成长的摆渡人,用专业与热忱托举他们的梦想

同学们,老师们,“语通世界,文启未来”的院训,是方向更是承诺。这所新学院不需要完美开篇,却需要每个人的真诚参与 —— 课堂上举起的手,深夜亮着的灯,为集体添砖加瓦的热情,都是我们共同的注脚。

我愿做大家的同行者,与你们一起做扎实的学问,办有温度的教育,育有担当的人才。让我们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舟,向着更广阔的未来,破浪前行。


吉林财经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苗国新

2025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