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

语言文化学院2025年暑期“学伴共逐梦,志愿汇星光”“学伴+”网络学业互助计划分享(三)

发布时间:2025-09-22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语言文化学院团委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厚植家国情怀为根基,组织本院学子积极响应学校团委号召,报名参与2025年暑假“学伴+”网络学业互助计划志愿活动。通过构建线上学业互助共同体,推动青年学子在知识传递中践行“挺膺担当”的时代要求,在志愿服务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以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学伴+”实践感悟

英语2447班张旭良

暑假伊始,我报名成为学校“学伴+”的志愿者,负责给小朋友辅导功课。这段经历虽平凡,却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温暖与成长。

在为期10天的志愿活动中我和一起为小朋友辅导功课的同学共同与家长联系商讨学习的计划与怎样和小朋友相处。这个时间虽然不算长,但是却让我收获满满。我不仅收获了一起进行志愿活动的小伙伴的友谊,还收获了一个年纪相差甚远的“小朋友”。

我负责小朋友的英语学习,二年级升三年级的小朋友主要的学习内容是从预习开始。英语的学习对于我这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刚好对口。在我的帮助下,孩子见到英文时,眼神里带着些好奇。我提前准备的趣味习题和互动游戏,想让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可刚开始并不顺利:孩子因为我与他们有些陌生注意力不集中,对英语字母和单词一脸茫然。我耐着性子调整方法,用生活中的例子讲解,把英语单词编成顺口溜,渐渐地,孩子眼中的抵触变得期待。小朋友还会让家长录制读书的视频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此我倍感欣慰,十分荣幸与自豪有机会成为她的“老师”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不仅帮孩子巩固了知识,更成了他的知心朋友。

这段志愿经历教会我的,远比我给予孩子的更多。它让我学会了耐心与责任,懂得了用真诚去沟通。那些夏日午后的蝉鸣、孩子们的笑声,都成了这个暑假最珍贵的记忆。原来志愿服务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成长——我用知识陪伴孩子前行,孩子用纯真教会我热爱生活。这个夏天,我们都收获了最好的礼物。


学伴+”实践感悟

英语2446班赵芷一

语言之桥

假期里,我以学伴志愿者的身份,与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结成了英语学习对子。这段看似简单的教学经历,却让我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感悟。当我试图将知识传递给那个充满好奇的小生命时,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英语的灵魂。

站在教授者的位置,我被迫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那些早已习以为常的英语知识。那些在考试中游刃有余的语法规则,面对童真的提问时竟显得如此生硬;那些熟记于心的单词发音,在示范时却让我第一次真正聆听到英语的韵律之美。教学相长的古训在此刻得到了最真切的印证——为了解释清楚一个简单的现在进行时,我不得不追溯其内在逻辑;为了让孩子理解“apple”不只是纸面上的五个字母,我尝试用各种方式展示这个词背后鲜活的世界。教,竟成了最高效的学。

从“学习者”到“引导者”的身份转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心灵震撼。那个小小的身影让我回忆起自己初识英语时的纯粹喜悦——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证书,仅仅因为能说出“hello”这样神奇的发音而兴奋不已。在功利化学习日益严重的今天,这次教学经历宛如一股清泉,冲刷着我被分数异化的英语认知。当孩子因为正确拼出一个单词而眼睛发亮时,我看到了语言最本真的魅力——作为人类思想载体的神奇魔力。

更为深刻的是,这次志愿活动让我体会到语言作为人文纽带的力量。英语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习题和试卷上的分数,而成为了两个生命间思想交流的桥梁。当孩子用稚嫩的英语向我描述他心爱的小狗时,语言回归了它最初的使命——表达与沟通。这种人文层面的连接,远比任何语法知识的传授都更为珍贵。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突然明白了自己未来可能承担的文化使者角色。

回望这段特殊的假期经历,我收获的远不止教学经验的积累。在与孩子共处的时光里,我重新发现了英语学习的初心,体验了知识传递的喜悦,更见证了语言跨越年龄的心灵联结。这让我对未来的学习之路有了新的期待——不仅要掌握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技能,更要探索其作为人文艺术的内涵。志愿活动虽已结束,但它在我心中点燃的那盏灯,将长久照亮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新时代的青年怀揣“责任、热忱、坚守、成长”的志愿服务初心,在此次伴学过程中,“学伴+”志愿者们对帮扶对象认真负责,积极投身帮扶工作,传递爱心善意,传播文明理念,有效提升了帮扶对象的学习能力,尽心帮助每一位孩子接受良好的学科教育。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青年应持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着力营造志愿服务氛围,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