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语言文化学院团委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厚植家国情怀为根基,组织本院学子积极响应学校团委号召,报名参与2025年暑假“学伴+”网络学业互助计划志愿活动。通过构建线上学业互助共同体,推动青年学子在知识传递中践行“挺膺担当”的时代要求,在志愿服务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以实际行动为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学伴+”实践感悟
武文慧

参与本次“学伴+伴学”志愿活动,对我而言是一段兼具实践价值与思想启迪的深刻经历。作为吉林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我肩负起为即将升入四年级的张伟同学提供线上语文辅导的责任。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实践,更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新的认知。
起初,面对线上教学的空间阻隔,我曾担忧线上互动效果与知识吸收效率。为此,我提前针对三年级升四年级的语文知识衔接点进行备课,系统梳理字词基础、阅读理解等核心模块,并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情景问答、趣味组词等互动环节。经过几次磨合,我逐渐把握了张伟同学的学习节奏——他对具象化案例接受度更高,在鼓励式引导下更易迸发思考热情,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因材施教”的实践意义。
辅导过程中,张伟同学对知识的纯粹渴望令人动容。从最初面对复杂句式时的些许畏缩,到后来主动提出对课文细节的疑问;从字词默写时的反复订正,到能独立完成简短的段落赏析,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印证着坚持的力量。而我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提升:为讲清一篇课文的写作逻辑,我需反复研读文本、梳理脉络,这锻炼了我的逻辑思维;为让抽象的语法知识更易理解,我尝试用生活实例类比,这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这种“教学相长”的互动,让志愿服务的意义愈发厚重。
此次经历更让我领悟到,教育的内核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温度的延续。隔着屏幕的每一次耐心解答,每一次对进步的真诚肯定,都在悄然搭建起信任的桥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能用自身所学为学弟学妹的成长添砖加瓦,既是社会责任的践行,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未来,我将继续秉持这份初心,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持续精进,用实际行动传递知识的力量与教育的温情。

“学伴+”实践感悟
顾佩玉

暑假期间,我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线上一对一四年级英语辅导,通过屏幕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打开语言新世界。这段经历让我在教学方法与跨地域沟通中收获满满。线上教学打破距离限制,让我能陪伴山区孩子学英语。针对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用英语儿歌引入词汇,比如教动物单词时播放《Old MacDonald Had a Farm》,边唱边学;讲解句型时设计“情景对话”游戏,让孩子扮演超市店员或旅行者练习“My favorite color is…”等句式。为巩固学习,我定期发送趣味练习:用绘本配图写简单句子,或录制日常场景视频让孩子填空对话。面对网络延迟,我灵活切换教学方式:用语音描述图片让孩子猜单词,或通过打字互动完成语法填空。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线上英语教学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激发兴趣。当看到孩子从生硬朗读到自信用英语介绍家人时,我感受到志愿者的责任——用创意与耐心搭建桥梁,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到语言的温度与梦想的光芒。

新时代的青年怀揣“责任、热忱、坚守、成长”的志愿服务初心,在此次伴学过程中,“学伴+”志愿者们对帮扶对象认真负责,积极投身帮扶工作,传递爱心善意,传播文明理念,有效提升了帮扶对象的学习能力,尽心帮助每一位孩子接受良好的学科教育。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青年应持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着力营造志愿服务氛围,推动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