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社会实践 -> 正文 ->

语言文化学院学生党支部于2025年暑假开展“追寻红色印记,传承革命薪火”主题活动(五)

发布时间:2025-09-14

2025年暑假,语言文化学院学生党支部邀您共赴红色之约。踏入宁夏博物馆,仿佛推开一扇穿越千年的门。这里沉淀着黄河上游的文明密码——从旧石器时代水洞沟的火光,到西夏王朝独特的文字与礼制,再到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融印记,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作为“塞上江南”的厚重过往,也让宁夏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坐标,在初见时便清晰浮现。

宁夏博物馆

日语2448班丁月花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宁夏博物馆的《红旗漫卷》展厅,在这里,我们将一同回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宁夏红色抗战历史,感受先辈们的热血与担当。

1925年,是宁夏革命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起点。李大钊,这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派出宣侠父、钱崝泉到冯玉祥军中开展工作,他们随国民联军来到宁夏,成为最早在宁夏播撒革命火种的共产党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开启了宁夏早期革命运动的篇章。

时间来到1935年,红军长征的脚步踏上了宁夏的土地。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队伍,在艰难险阻中奋勇前行。在翻越六盘山时,面对巍峨的山川和艰苦卓绝的革命征程,毛主席豪情满怀,挥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千古名句,不仅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意志,也成为宁夏红色历史的鲜明印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1936年,为了巩固和发展陕甘革命根据地,迎接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进行西征战役,宁夏成为了主战场。红军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解放了宁夏境内的许多地区,将陕甘革命根据地扩大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三大主力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红军的到来也深刻影响了当地的回族同胞,马和福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积极响应红军号召,宣传红军政策,动员乡亲支持红军,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10月,我国第一个县级回族自治区政府——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族自治区政府在同心成立,马和福当选自治区政府主席,兼任县回族游击队队长,这一举措极大地团结了少数民族同胞,共同投身革命事业。

抗战时期,宁夏人民也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回族抗日骑兵团的故事尤为动人。1939 - 1941年,聚居在海原、固原、西吉、静宁一带的回族农民群众,在马国瑞、马国璘、马思义等人的领导下,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暴动,反抗国民党的残酷统治。虽然起义历经艰难,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他们将少数民族自发的革命斗争融入整个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后来,马思义带领200余名战士奔赴陕甘宁边区,在党中央的关怀下,部队被改编为“陕甘宁边区联防司令部回族抗日骑兵团”,继续为抗击侵略者、保卫祖国而战。

再看这件国家一级文物,毛泽民在宁夏盐池工作时曾使用过的铜手炉。1936年7月,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国民经济部部长的毛泽民来到盐池,他积极帮助当地恢复和发展生产,指导创办了陕甘宁边区的第一个城市消费合作社和第一个税务局,组织盐池三宝内购外销,保障边区军民的物资供应。这件小小的铜手炉,见证了那段艰苦而伟大的岁月,也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为人民谋福祉的坚定信念。

同学们,这些文物和故事,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参观,能够深刻领悟宁夏红色抗战历史的内涵,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走出宁夏博物馆,那些承载着西夏文明、丝路驼铃与黄河印记的文物,仍在心中回响。它们是宁夏的过往,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从千年文明传承中汲取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这片土地正以奋斗续写新篇。而这份扎根历史、奔向未来的执着,正是中国梦在西北大地最鲜活的映照,激励着我们共赴民族复兴的壮阔前程。